郑州新版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出炉

2024-12-27 19:30:23

首次提出立体绿化阳台的住宅设置要求,明确中心城区新规划住宅用地建筑高度应小于80米、容积率不超2.5、层高不低于3米;将住宅机动车充电设施同步配建比例由原有的10%上调至30%,全面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增设访客车位、配建不少于30%的机动车充电车位……12月27日,记者从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最新版的《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已于近日在官网正式发布。

据了解,《技术规定》是保障郑州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文件,自2013年首次实施以来,其内容随时代变化及城市发展动态修订。

本次修订从“活力多元、幸福宜居、魅力特色、安全韧性”四个方面重点修订完善,聚焦城市安全、生活品质、城市活力、人口发展等新变化、新特点,满足群众对城市风貌、更高标准公共服务配套以及更高品质住宅产品的新需求、新期盼。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技术规定》(2019版)的6章节247条内容扩充至10章节347条,新增“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综合防灾减灾”以及“城市更新”四章,并对其他条文进行优化、补充。

层高、容积率、阳台设计……为郑州市住宅形态多元化发展提供政策空间

记者梳理发现,“绿色建筑”被明确写入新版《技术规定》,其中提到“除农民自建住宅外的新建民用建筑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并规定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应当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等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此外,新版《技术规定》首次提出立体绿化阳台的住宅设置要求,对于阳台进行立体绿化设计的住宅,户型套内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阳台高度不少于两个自然层高,阳台悬挑进深不大于6米,开敞面不得设置维护墙体、不得封闭,仅可设置通透栏杆(板)。住宅建筑凸(飘)窗突出外墙的距离不得大于0.8米。

明确中心城区新规划住宅用地建筑高度应小于80米、容积率不超2.5、层高不低于3米,进一步限制“高容积率、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同时引导增设城市交流互动、开放共享、视线通透的公共开敞空间,优化商业、住宅等建筑首层架空层管控要求;新增中小学出入口场地管控要求,优化中小学出入口场地空间,解决交通堵点,消除安全隐患。

访客车位、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交通设施精准供给 保障交通出行便捷安全

为应对郑州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及轨道成网后市民的停车需求,新版《技术规定》要求,住宅建筑应设置访客车位且不计入配建机动车停车位数。访客车位数量不应小于配建机动车停车位总数的2%,且最多设置20个,应集中设置、标识醒目、方便进出。宜配建充电设施,不得出售或出租,不应设置为子母车位或微型车位。优化完善停车配建指标体系,优化住宅中小户型配建标准,

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版《技术规定》提升充电设施比例。要求新建住宅建筑配建的固定停车位应100%建设机动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满足直接装表接电要求,并应同步配建不少于30%的机动车充电车位;新建公共建筑和社会停车场建设机动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的比例应不少于40%,并应同步配建不少于25%的机动车充电车位;新建工业项目应配建不少于10%的机动车充电车位。

同时,提升医院、老年公寓停车配建标准;新增改扩建项目增配要求,弥补老城区停车缺口。倡导“慢行优先、公交优先”,优化街坊路、道路交叉口路缘石半径、公共汽电车场站设置要求;增加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布局要求,提升多样化、高品质的城市交通服务。

社区食堂、托儿所、就业服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提升,建设全龄友好城市

新版《技术规定》围绕全年龄段人群需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关注“一老一小一青年”,完善老龄友好、儿童友好、青年友好等基础保障型服务设施。

新增“老年养护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老龄友好设施。提出在0.5万~1.2万人居住区宜设置一处社区食堂,一处包含青少年活动站、老年活动站的文化活动站,居住街坊应设置一处文化活动室。1.5万—2.5万人居住区应设置一处菜市场或生鲜超市,服务半径宜为500米。并明确相关面积及建设环境。社区食堂宜与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养老服务、家政便民等服务功能统筹设置,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

新增托儿所、托管服务等儿童友好设施,以及就业服务、社区商业等青年友好设施配建要求。落实社区生活圈、完整社区理念,升级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品质型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法桐林荫线、慢行活力街道……传承城市记忆 提升街区活力和烟火气

值得一提的是,为传承绿城记忆,更好守护城市绿色名片,新版《技术规定》增设“老法桐林荫道”条款,对2主3次的城市法桐林荫轴线和12处老法桐集中展示空间提出保护要求。

为提升街道品质,新增慢行活力街道空间管控要求。提出要在轨道站点1千米范围内,选择不少于一条生活设施集聚、林荫绿化条件较好的街道,形成主城区96条慢行活力街道体系。提出新规划公园绿地、社区服务、休闲商业等设施优先沿该街道布局,街道空间增加景观小品、休憩设施、街头游园,方便邻里交往、丰富生活场景。

“对于城市设计章节,我们将<郑州市总体城市设计>转换为技术管控要点,突出“黄河边、金轴、蓝链”空间格局及风貌特色,落实“一条金轴和六条次轴”的“一主六次”营城轴线空间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主城区范围内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与西大街、东大街、郑汴路、商鼎路、绿博大道,沿路两侧各一个街坊范围作为金轴沿线风貌区。金轴道路红线两侧100米范围内,应优先布局公共建筑,原则上新增居住建筑高度不超过56米;次轴两侧优先布局公共建筑或开放空间,引导形成和谐有序、各具特色的街道空间。

记者 孙雪苹

编辑:王静田

值班统筹:林红

特别声明: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