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郑州日报
2025-07-20 06:38:25
践行“两高四着力” 奋力当标杆做示范
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
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创新转化——走进城市智库系列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瓜果有颗“中国芯”
全国每三颗桃子,就有一颗是郑州果树研究所研发的品种。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保存有1600多份不同年份、不同地点采集的桃种质资源,科学家根据这些种质资源,不仅可以还原“儿时的桃子味”,也可以培育出口感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的新品桃。
郑州果树研究所是以果树和瓜类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和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科技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果树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果树)基因资源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果树瓜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重要的果业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葡萄桃资源圃内的葡萄长势喜人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创平台,60多年来,郑果所科研人员持续创新突破,累计获得科技成果300余项,培育果树、瓜类新品种400余个,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瓜果新品,为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提供“芯动力”,不断丰富老百姓的“果篮子”。
保存生命火种的“诺亚方舟”
当你的目光投向广袤的世界:麦田、森林、草原……都是由一颗种子孕育而成,但种子并不等同于种质资源,如果说种子是植物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芯片中的芯片。
普通人进入郑果所的第一课,就是分清种子和种质资源的区别。
科学的解释是,种质资源就是携有遗传信息的生物载体;种子是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是种质资源的一种载体形式。
种质资源库被誉为保存生命火种的“诺亚方舟”。
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是以郑果所为依托,全国20家共建单位、8个合作单位,共29个单位共同建设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现保存园艺种质资源7.5万份,是世界第二大园艺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的保存有着严苛的流程和标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物种保护的成败。在西瓜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我们得以一窥种质资源的保存流程。
从国内各地采集和国外引进的种质到达西瓜甜瓜中期库后,首先进行登记——给种子办理“身份证”;接下来安排种子质量检测和繁种,按照标准的种质繁殖更新规程进行繁种;获得种子的质量和数量达到入库标准后,编目入长期库和中期库保存。至此,这份种质才算纳入国家种质资源中长期保护体系。
“将这些物种妥善保存,即便野外物种几近灭绝,我们仍然可以凭借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繁殖,使其重回自然,延续物种的生命链条。”郑果所副所长田鹏说。
目前,郑果所桃种质资源1600多份,保存数量世界第一;葡萄种质资源2000多份,是国内保存种类最丰富的资源库;西甜瓜种质资源5000多份,是国家唯一一个西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
田鹏说,通过现代科技将物种的遗传火种长久留存,使优质基因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代际传承,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守护当下的生态安全,更在于为未来文明和人民美好向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密匙。
科研人员创新的内生动力
科研界有句俗语:唯有实验室的绽放,才有产业枝头的硕果累累。
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广阔的市场?
郑果所探索出一套具有鲜明郑果所印记的成果转化模式——科研机构出成果、地方政府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层农户参与的“四位一体”成果转化模式。
田鹏说,简单理解就是和地方合作建设“成果转化站点”,进行品种和技术输出,最终实现科研单位、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层农户四方共赢的局面,“郑果所已经和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县、2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2024年3月,郑果所“草莓专家工作站”落户中牟县姚家镇,中牟是河南草莓生产第一大县,草莓品种的国产化程度达80%以上,是国产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专家工作站积极推动“中莓”系列草莓新品种和新技术落地,打造果业引领乡村振兴的中原样板,为全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不久的将来,你的果篮里将有更多郑果所出品、具有“中国芯”的草莓优品。
目前,郑果所正在探索“转化联合体”的转化新场景,通过科研机构提供种源、种苗企业培育种苗、地方组织生产、果商进行收购,形成从新品推广到销售的闭环。
“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激活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郑果所优化转化收益结构,70%的转化收益由科研团队自主支配,以市场手段激活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驱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转化“双轮驱动”。
郑果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于巧丽说,依托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郑果所不断延展收集评价、创新利用、技术服务链条。同时,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加强栽培技术的创新,探索平面栽培向垂直栽培的转变,比如,7至9层、高约4米的猕猴桃垂直多层架栽培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单位亩产产能,引领未来果园生产新模式。
一座城和一个所,携手绘就了一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的丰收图景——
郑州市不断优化政策,加大科研投入,为瓜果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同向共进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郑果所连续4年获得郑州市科技研发补助支持;郑果所承担郑州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3项、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个、惠民专项3项,长期为郑州区域葡萄、甜樱桃、草莓、石榴、西瓜和甜瓜等瓜果产业提供“科技和人才的双支撑”。
果篮里的“郑果所出品”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郑州视察黄河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60年,郑果所在郑州成立,它扎根黄河故道,研发推广适用黄河故道发展的瓜果品种和技术,书写着荒沙滩变为瓜果园的锦绣文章。
在郑州,东西南北都有郑果所出品的瓜果品种:黄油蟠桃的推广助力登封的煤窑沟变成了如今的“黄金园”;甜樱桃矮化密植早丰技术使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新郑市龙湖镇等地大樱桃提早15~20天上市;多彩小果型西瓜品种加快推动中牟西瓜品种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在河南,郑果所向全省20多个县派出科技人员,成立对口帮扶产业服务团,打造一批家喻户晓的优质瓜果品牌:黄河故道上的宁陵梨、兰考蜜瓜、民权葡萄,豫西黄土高原的灵宝苹果,豫南山区西峡的最新品“软枣猕猴桃”。
“我们示范推广了郑抗系列西瓜品种、高值蜜桃、早熟苹果、红皮梨、即食红肉软枣猕猴桃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品种,以及甜樱桃矮化密植早丰技术、桃设施促早栽培等一批先进技术,为河南特色优势产区打造、优质果品品牌创建以及三产融合发展等贡献了农科智慧。”田鹏说。
如今,当你走进水果店,越来越多的郑果所出品的“中国芯”瓜果直扑眼帘,它们才下枝头,又上餐桌,丰富着你我的味蕾。
本报记者 王战龙 通讯员 齐文莉
编辑:袁澜青
值班统筹:李瑞蕊
特别声明: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